Email: qicc@qicc.org, zjxg2010@126.com
CopyRight◎ QICC 2021
吴高俊教授
大会血脂分论坛坛主
温州医科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
.
鼓励创新
支持创新的QICC
▼▼▼
“钱江会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可以说是我们的摇篮,我们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2007年,在当时还是“钱江心血管病会议及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分会学术年会”的会议现场,年轻的吴高俊教授面对着台下规模尚小的听众,进行了他在QICC的第一次专题讲课。
2011年,吴高俊教授率先成功在国内开展心脏希氏束起搏。2012年8月,吴高俊教授再次站上QICC的讲台,分享了3个讲题,其中2个与希氏束起搏有关,一是《3830系统植入经验分享》,二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就是双心室起搏吗?》。
“我用这个问号,就是因为我发现用希氏束起搏可以达到更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2012年初我有一个病人冠状静脉畸形,双心室起搏治疗难以实现,而心脏移植又缺资金。我就和他们谈,希氏束起搏在国内还没有人做,将此项技术用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国外也仅仅只报道了2例,你们要不要试一下?最终的结果不负众望,一个月后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正常。5个月后我带着这份病例做了这个讲题。后来相关的文章才发表于《中华心律失常杂志》和《JOURNAL OF Electrocardiology》。”
在吴高俊教授看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心脏起搏电生理领域这些年一直走在前列,正是得益于“创新”二字。而创新一直是QICC的灵魂所在,是QICC四大办会宗旨(质量、创新、合作、培育)之一。QICC是一个在家门口就可以和国际专家同台交流的平台,深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
现状不容乐观
血脂控制势在必行
▼▼▼
在谈到设立血脂论坛的初衷时,吴高俊教授语气凝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推算,我国心血管病现患者人数达3.3亿。近年来,冠心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其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可以累及脑血管、心血管、周围血管、肾动脉、颈动脉等,与多种因素有关,高血脂正是其中一大危险因素。
我国18岁以上血脂异常人群逐年攀升,总胆固醇平均水平已经达到了2.9mmol/L,而在二十年前,这个数字是1.91mmol/L。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控制达标率还不到三成,这与人群血脂水平异常率的节节升高,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现状不容乐观。
吴高俊教授在采访中表示,降血脂治疗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块基石。洛伐他汀是最早的他汀类降血脂药物,1987年在美国批准上市,现如今最常用的降脂药物仍然是他汀类。
专业人办专业事
▼▼▼
“每年大大小小的心血管学术会议中,血脂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议题,今年QICC也一样将血脂独立成一个版块。”
15年扎根钱江,敢为人先,QICC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办会之路,如今已发展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心血管病医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届血脂论坛将开设不同的主题专场,邀请国内外血脂管理领域的顶级专家,围绕血脂管理指南要求、临床最新研究成果及相关领域实验进展等内容展开基础教育和深度交流。
“依托QICC的强大影响力,邀请来的专家对此事的积极性都很高,有几位还特意改变原先工作安排,为参加这次论坛腾出时间。”
吴高俊教授对本次论坛的愿景很质朴,那就是希望能让基层医生获益,能让老百姓获益。
起初,QICC的影响力、辐射面更多是以浙江及周边地区为主。现在全国各地甚至国际专家同道越来越多,更有许多国际性学术组织加入进来,这也对QICC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不断对大会进行创新“赋能”。
“这些年来,王建安书记带领浙二医院及浙江省心血管事业着力发展创新。创新也有方法学的讲究,比如细分领域的药物创新、器械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相互之间的交流会碰撞出火花。心血管内科和外科,血脂和内分泌,营养科学和运动医学,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更容易出现创新。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会,专业的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会产生更多专业的东西。”
第十五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QICC2021)
大会主席
大会主办
协办单位
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浙江省医学会介入心血管病学分会(筹)
会议支持
专家简介
心内科主任医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高血压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委会副主委,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浙江省心血管学会副理事长。